“做最好的中层”主题学习专栏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做最好的中层”主题学习专栏
【“做最好的中层”主题学习】席国军:砥砺奋进守初心 笃行致远向未来——《做最好的中层》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25 15:51:29     作者:席国军   浏览量:12234   分享到:

1679532647162830.png

近日,通过拜读《做最好的中层》一书,让我触动很大,感受良多。书中所述观点、案例,对于很多有丰富经验的中层来说,或似曾相识,或恍然大悟,或如遇良师。就我自己而言,这本书与其说是企业管理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历练人性修养的行动指南。

通过反复阅读和领会,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问心无愧”“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这些只是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应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和前提,但并非是一名优秀中层干部应具备的全部素质。我认为,面对工作中遇到的“绊脚石”“拦路虎”,如何保持“归零”的心态,进而做到纲举目张并实现自我超越,才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层管理者所具备的核心素质,唯有超越才能永葆优秀,并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谈个人心中所感所悟。

一、勇于承担,不当“三拍”干部

书中所述“三拍”干部,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事实上,实际工作中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管理干部,事前不做调查,没有研究,心血来潮就出主意、做决策;上级询问时,又信誓旦旦,胸脯一拍表示“没问题”;当最后问题来了,则丢下一个烂摊子溜之大吉。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可以说是战斗在矿业公司最前沿,特别是我作为一名技术管理者,不光上级的决策、精神要靠我们往下传达,矿井灾害治理、井巷设计等技术上的想法也要靠我们亲自去实现完成,所以注定承受的压力会很大。人们常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中层管理者要想发展、要想提升,必须勇于承担。勇于承担透露的是肩上的责任,更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认可和信任,而如何实现别人的认可和信任关键在于“实干”二字。有句谚语说得好,“行动是果实,而言语只是树叶”,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当前,在面对矿井多元灾害耦合交织的现状下,更加需要我们克服浮在面上、流于形式、不愿深钻细研的漂浮之风,杜绝“上催下等”式落实,坚持深入现场、深入井下、深入职工,坚持在思想上审一遍、在行动上进一步、在境界上深一层,全面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情况,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真正以实际行动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铸魂固本,凝练“四大”核心

本书共分为三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主要描述了“最好的中层怎样做”的问题。其中,“与上级有效沟通、保证完成任务、做解决问题的高手、打造高绩效团队”是中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建设必然造就中层管理者的能力飞跃,让其尽快成为最能干的管理者。实际工作中,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管理者会“说”,但不会“做”,如何把嘴上说出来的东西,脚踏实地地干出来才是中层核心能力的体现。在我看来,这“四大”核心里面,有效沟通是前提,完成任务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高质高效是根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朱熹曾说过,“知之俞明则行之俞笃,行至俞笃则知之益明”,因此,下一步工作当中,我们还要时刻反思,是否做到信息上通下达、互通有无?是否完成年、季、月既定目标任务?是否真正解决矿井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否高质高效完成各项灾害治理工程?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在“实”字上做足文章、在“干”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扬冲劲带头干、保持韧劲坚持干、激发拼劲齐心干的精神,在自身岗位上当好矿井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和“劳动者”。

三、守望初心,实现“自我”超越

中层作为企业的核心力量,如果中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轻则造成事业停滞不前,重则有可能给矿井带来严重灾难。所以我们必须保持优秀,唯有不断超越才能永葆优秀,并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那么最好的中层到底要怎样才能超越呢?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敌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禁锢了个人的步伐和远见。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要想实现“自我”超越,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放下优秀,认识不足。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伟大的人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流的中层管理者正当如此,既了解自己的优点,又不会抱着优点死死不放,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超越自己的优秀。所以,当我们开始膜拜自己的优秀时,还要时刻给自己泼冷水,将优秀放在脚下变作阶梯,踏上更加优秀的旅程。

二是时刻归零,保持初心。时刻归零,自我超越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你不进步就会被替代,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一切从零开始,三省吾身,经常性对照工作要求、职工期盼,深学细照、慎思笃行,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正,形成深学、细照、笃行的良性循环,只有具备了这种“归零心态”我们才能不断超越且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