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武夫子,武财神,关圣帝君,文衡帝君,护法伽蓝菩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哪个才是真实的关云长?自然都不是。真正的关羽早在建安二十四年为东吴军所害,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其精神和形象,进行民间的祭拜、官方的敕封及宗教的附会。
有真实历史记载的人物尚且如此,作为“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的“神明”更是被无所顾忌地涂绘。新近阅读的《日本佛教史》,描述了古代日本佛教与神道信仰的融合历程,使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所谓神明如何在人的运作下发生变化。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最初受到了部分贵族的排斥。直至公元587年日本爆发内战,守旧氏族被消灭,佛法才得到了官方层面的推广。相较于带有原始色彩的神道信仰,经典浩如烟海、教义有理有条、寺院雄伟壮丽的佛教很快便占了上风。
在佛教取代神道成为日本的主要信仰后,作为人类社会的投影,神道诸神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人根据佛教教义认为,神也不过是囿于烦恼的芸芸众生之一,唯有依靠佛法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于是人们在神社内或附近建造神宫寺,并请来僧侣在神前阅读佛经,以“助神修行”。
神的意志归根到底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人不满足于神道诸神止步于菩萨,但直接将神、佛置于同一层级,在当时的宗教界又过于离经叛道,于是鼓吹神佛一体的“本地垂迹”思想大行其道,即佛是神的真身,神是佛的化身。该理论代表着神道信仰已依附于佛教,但同时也提高了神道的地位。从逻辑上来讲,神佛既然一体,那么神佛的地位应当一致,进而可以说神是真身、佛是化身,乃至于神道作为独立宗教从佛教体系中脱离——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神与佛的随波逐流至此告一段落,由此嬗变而成的日本佛教和神道教,在失去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其中最不可取的是,神道教在脱离佛教自成体系后,以其强烈的排他性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证明了某些国家不顾民众意愿,强行推广所谓“普世价值”的荒谬。从另一方面来说,汉传佛教在日本历经千年传播,并未同化原生的神道信仰,而是促成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并助推其原生信仰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文明与文明之间、原生与新生之间,理所当然地存在深度交流与互鉴的可行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的生命周期自然不足以同文明史动辄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但在不断失去并获得这点上是相通的。上士勤行,中士若存,下士且笑,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不会在历史的大潮中迷失心智。(文家坡矿 韩炳萱)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