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

首页 > 安全管理 > 安全信息
大佛寺矿:深耕冲击地压防治“责任田” 守好灾害治理“主阵地”
发布时间:2023-08-09 15:40:59     作者:赵磊   浏览量:4448   分享到:

今年以来,大佛寺矿紧紧围绕“零冲击”目标,坚持“地质探查先行、采掘部署优化、卸压支护并重、精准监测支撑”治理方针,严格落实“13444”冲击地压防治体系,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深耕冲击地压防治“责任田”,全力守好冲击地压灾害治理“主阵地”,夯实矿井安全生产基础。

井下水力割缝施工_副本.jpg

井下水力割缝施工

科技为先,凸显灾害治理成效。该矿坚持超前治理,在每个工作面回采末期或回采结束后沿大巷保护煤柱线实施高位坚硬顶板岩层水力压裂工程,将顶板上覆岩层断裂,从而降低工作面回采后产生的应力集中对大巷造成影响和破坏,减小巷道变形,降低维修量。今年以来已完成高位顶板水力压裂4000余米,大巷变形得到有效治理。积极采用地震波CT反演技术对回采工作面进行超前地质探查,在40103工作面切眼向外1200余米区域,实测冲击危险源分布特征及危险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冲击危险区域进行综合防治,提高现场卸压效率,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创新应用回采工作面顺槽顶板预裂切顶技术,通过在工作面顺槽顶板岩层内部布置钻孔,并利用炸药在孔内的爆炸冲击力其顶板岩层断裂,从而降低作用在煤柱的高应力以及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减少对回采工作面顺槽巷道的破坏,目前已完成40103工作面切眼向外500范围的顶板弱化,剩余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取长补短,优化防冲管理体系。该矿坚持对标对表,先后多次组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人员,赴周边及外省冲击地压防治先进矿井开展对标学习,取长补短、学以致用,不断完善矿井冲击地压管理体系。建立“顶层设计-采前评价-设计优化-过程管控”四级技术体系,严格执行防冲技术服务团队白名单和防冲评价设计、编制、评审、报批、报备四级流程,坚决杜绝未评先掘、未评先采、未稳沉即掘进等情况。紧紧围绕巷道掘进全断面卸压技术、切眼掘进区域整体卸压技术、顶板深孔预裂爆破“人造保护层”技术等科研课题,积极探索研究冲击地压防治新途径,持续优化各项防冲措施,不断提高矿井冲击地压防治管理能力和水平。

施工顶板卸压钻孔_副本.jpg

施工顶板卸压钻孔

每孔必查,压实灾害防治责任。该矿严格实行防冲工程“一孔一视频”,先后建立了《冲击地压卸压工程视频拍摄管理制度》《防冲卸压工程台账、票据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卸压工程施工单位安排专人对所有视频分巷道、时间进行整理并自查验收,填写视频自查验收表,每周将视频备份及自查验收表冲击地压防治办公室进行二次检查验收、存档管理、考核,确保卸压工程施工过程可追溯同时,利用矿井每月全系统检查,对各巷道防冲卸压钻孔进行抽查,核对钻孔各项参数,确保卸压措施落实到位。

精准预报,提高冲击预警能力。该矿进一步升级完善矿井冲击地压监测系统建立了冲击地压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及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体系,综合运用ARAMISM/E微震监测系统、ARES-5/E地音监测系统和KJ649应力在线监测系统,对井下产生的监测数据和生产条件进行研判分析,结合实际,制定了“大佛寺矿冲击地压危险预警临界指标”。同时,充分利用井下顶板预裂钻孔爆破地点产生的微震能量事件,定期对微震监测精度进行复核,完善微震传感器布置方式,进一步提高微震监测精度和冲击地压防治效果。

“源头治理、超前预防、精准施策”已成为大佛寺矿冲击地压防治的行动指南,该矿通过优化、引进与地质开采条件相适应的冲击地压防治新技术、新装备,顺利实现了“零冲击”目标,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冲击地压灾害治理方法,有力推动了矿井高质量发展。(赵磊)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