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胡家河矿401106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从2022年5月初采初放,到2023年9月安全顺利末采,克服各类灾害影响,产煤580余万吨,超额完成了其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该工作面所在的401盘区多元灾害交织、地质条件复杂,自建成以来可谓“命途多舛”。但胡家河矿直面问题、从不言弃,积极变革、大胆创新,初采初放伊始,面对瓦斯“顽疾”,该矿以“区域治理、局部强化、超前预抽、精准评判、多路防范”的系列防治措施,在高位岩石定向长钻孔应用“卸-压-抽”一体化协同治灾工艺,使平均瓦斯抽采浓度达到29.5%,较普通定向钻孔提升4.1倍,实现采空区卸压瓦斯高效精准抽采,打赢了整个回采过程中的“瓦斯防治战”。面对矿压大、微震频繁的问题,该矿实施了高位地面水平井压裂措施,建成了“高-中-低”位立体式防冲技术体系,同时在过小煤柱期间采用顶板低位压裂+底角“压茬”式强化卸压方式,使401106工作面微震能量、频次较401105工作面明显降低,实现“零冲击”防治目标。
当“大班次”限员令下发后,该矿大胆摸索、集思广益、积极优化劳动组织,严控危险区域作业人数,通过错峰班前会、错峰检修、错峰倒班、错峰交接班等举措,实现矿井8点班入井人员井口等待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0点班和4点班人员实现直接入井,使交接班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大班次”限员成效显著。另外,积极进行支护改革,以往端头支护采用打单体+铰接梁支护方式,每天端头进行回柱放顶、回梁作业,需要7人协同打设单体27根,加上上隅角与采空区距离较近,导致危险系数高、人工支护困难、支护效率低,这些问题一直制约着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此,该矿解放思想,反复论证,将2台ZQ8000-21-37型防冲支架安装至后端头替代单体+铰接梁支护工艺,彻底解决了端头支护作业劳动强度大、支护难度大、安全稳定性差、维护成本高等系列难题,只需1人监测顶板和周围环境安全,另1人操作即可完成整个工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危险区域作业人数,提升了支护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该工作面虽然“体弱多病”,但胡家河矿对其不遗余力进行“强身健体”,令其“茁壮成长”。通过分析回采期间震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合支架压力在线监测数据及周期来压步距和强度,评估工作面的冲击危险等级,划定冲击危险区域,实时调整推采速度,为强化卸压、停产检修等工作统筹安排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巷道实施“三区划分、四级示范、五区定制、五重验收”定置化管理,不断美化亮化巷道喷浆段及设备列车硐室各类电气设备,规范化吊挂电缆管线,实现工作面“三直一平”,于7月份通过矿井标准化二级定级验收;通过完成数据中心达标升级改造、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综合管控平台建设等14项智能化项目建设,于8月份通过陕西省能源局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达到陕西省B类智能化煤矿建设标准。
这一年多时间里,401106工作面从“懵懂孩童”成长为“参天大树”,它消化吸收了500余份隐患整改通知单、100余份风险提醒单、20余场安全分析会、30余场专题部署会,守住了安全底线,确保了标准化作业,完成了煤炭保供的“光荣使命”;这一年多时间里,充满激情、充满挑战、收获满满,围绕该工作面完成的《井下干雾抑尘装置设计及推广应用》《煤矿井下自动限员门禁系统应用》荣获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三等奖,11项创新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现了营业收入超30亿元,全员工效提升10%的同期最好成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回望来路,不是要陶醉于昨天闪光的脚印,细数荣光,不是想沉湎于往日耀眼的成就,而是为了砥心砺志更好地前行,用更为艰苦、更为坚韧的努力破解难题,打破瓶颈,聚合澎湃之力使胡家河矿安全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该矿董事长、总经理张红卫说道。(姚鹏飞)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