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马京随笔:读《红岩》有感
发布时间:2024-07-16 15:27:53     作者:马京   浏览量:4409   分享到:

近期在给上中学的儿子整理课外必读书籍时,发现有《红岩》这本书。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它时还是在大学宿舍里,上铺舍友枕边放着这本书,我就拿过来读了一遍。当时的理解还不是很深,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学习、成长,再次读完这本名著,我在精神和思想上的触动更加深刻。

《红岩》中有无数的革命先辈先后被反动派抓进了牢狱之中,他们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尽了敌人的酷刑,但从来没有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有睿智的许云峰、不屈不挠的江姐、誓死保护同志的成岗、渴望自由的小萝卜头等等。我不能想象他们在狱中受到各种残忍的酷刑时的身体感受,但是从他们的神态和言语中能够感受到对反动派和酷刑的不屑。正如江姐所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多么铿锵有力的宣誓,多么鼓舞人心的壮语。而我今天要从另外一方面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伟大,那就是学习。

书中,渣滓洞的囚室仿佛成了临时的课堂,革命先辈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仍旧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讨论斗争策略,他们把学习视为一种武器,一种对抗黑暗、照亮希望的强大力量。许云峰的机敏睿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斗争策略上,更在于他对知识的渴求和传播,即便是在铁窗之下,也不忘引导年轻同志学习革命理论,让真理的火种在逆境中生生不息。江姐的形象尤为令人动容,她在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展现出的不仅是钢铁般的意志,还有那份对知识、对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风貌。江姐在渣滓洞中坚持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也激励着周围的同志,展现了学习作为一种精神抗争的力量。小萝卜头,一个年幼的生命,在那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界的向往,他的存在提醒我们,即使在最暗淡的时光里,学习的光芒也能穿透阴霾,照亮心灵。

渣滓洞内的学习氛围,映射出革命先烈们对于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书籍成为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秘密的传阅,每一场静默的讨论,都是对敌人暴行无声却有力的反击。他们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赢得未来的关键,因此,即使环境再艰苦,也无法阻挡他们对真理的探索和对革命理论的深入学习。渣滓洞中的学习场景,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尚情操和顽强生命力的生动展现。这些革命先辈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锤炼意志、坚定信念的途径。

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学习的行为,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将不再面临身体上的酷刑与折磨,但精神世界的懈怠与迷茫同样是需要克服的挑战。《红岩》中的故事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也要像渣滓洞里的革命先烈一样,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我,用知识作为武器,去战胜一切阻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升华。

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了解并传承《红岩》中的学习精神,意味着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甄别真伪,不被浮躁的风气所影响。正如江姐等革命前辈,在最艰难的时刻都能坚守信念,今天的我们更应珍惜资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先辈的遗志。

《红岩》还启示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净化和品格的磨砺。渣滓洞中的革命者们,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斗争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人格变得更加坚韧不拔。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能够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与决心。

渣滓洞中的学习场景,是《红岩》这部作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习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以学无止境的态度,不断探索未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救援中心 马京)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