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在荒野中播种希望——读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发布时间:2023-05-24 18:07:03     作者:张静霞   浏览量:5557   分享到:

第一次知道李娟这个作家,是以前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提起的,她是读完《我的阿勒泰》后,向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和这作家的,那时觉得李娟这个名字太过普通,自以为是地以为的作品也不会深刻。

后来几年,零星地在其他人或者网上的一些博主口中,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评价,一致的赞誉,我想我是错过了一本好书。正好在某一天,微信读书的每日推荐里推了这本书,兜兜转转这本书还是来到了我的眼前。从刚开始的耐着性子往下看,到李娟妈妈播下第四遍种子时,我已经将自己置身于乌伦古河南岸的那九十亩葵花地,而这离我开始读这本书仅仅过去两三分钟。

光看书名《遥远的向日葵地》,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一望无际的金色花海的诗意画面,但正像李娟在后记中提到的“所有人只热衷于捕获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当了解完关于这片向日葵地的始末后,我忧心牵挂于这片荒凉土地上辛苦耕作的农人,但更加折服于他们的坚韧不屈、顽强乐观。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这是《灾年》这章中,李娟妈妈的向日葵地惨遭鹅喉羚三种三啃后,仍然不死心地复种第四遍,李娟写下的一句话,而整本书也都是在这种让人揪心的境遇中,他们一家一次次迎着灾难与苦难,不屈服地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的心态斗,最终勉强立足于贫瘠而又广袤的西北荒野。

荒野很荒凉,缺水、不通电、人迹罕至,还有日复一日随季节变化的各种田间劳作,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但他们抱怨归抱怨,步履却不曾停歇,在荒野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想尽办法为生计挣扎,为心中的一丝侥幸奋斗。

李娟在书中没有诉说苦难,苦难是以另一种近似于诗意的低语精准而又隐蔽的流淌进读者的心里,繁重的耕作之苦,简陋的生存之苦,流离的迁徙之苦,无处安放的孤独之苦,无力改变的焦灼之苦,她既想逃避这些苦难,又踩踏着这些苦难成就内心的丰盈。她在后记中写道“而我的文字回避了太多。我觉得因为那些不值一提。但心里清楚明明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虚荣。”因为很苦,所以回忆起来就像是自揭伤疤。

而那些苦中作乐也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是无奈的人面对困境能做的最后反击。在书中,很多场景都是在具有反差感的描述中,还有李娟妈妈朴素接地气的骂娘中,触动人心的。

当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地,几次播种长苗,却都被鹅喉羚啃食殆尽后,还有勇气和毅力再去播种第四遍,书里并没有说每一遍播种的辛劳,只是像旁观者一样叙述了每次播种长出青苗后全都被啃食的结果,但正是这种轻描淡写的播种次数的叠加,才让人更加震撼于李娟妈妈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一种无奈的坚韧,不继续补种又能怎样。

在《九天》这章里,李娟写了他们一家从别处搬到向日葵地安顿的过程,整个节奏都让人感觉兵荒马乱和时间紧迫,他们似乎都没有休整的时间,总是在不停奔走。做饭用的水,需要用碗在水渠里舀很久,即使很浑浊也要将就用来煮饭,伴着泥沙的白米粥,吃起来肯定难以下咽,但文中并没有提及。而第一天夜里,他们是铺开被褥冲着满天星光睡觉的,春天的荒野,早晚温差大,那个深夜他们肯定也感到了料峭的春寒,但文中也只是说到“冲着满天星光睡了一夜”便戛然而止。

虽然整本书都让人感觉日子很苦,但作者并没有直白悲戚地诉说苦难,她想要表达和呈现的,也远远不是苦难,而是比苦难更加丰富和广博的东西。

她能共情于对农人而言是破坏者的鹅喉羚,“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赶。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李娟一家是整个荒野种植葵花最大的受害者,因为鹅喉羚的存在,他们不得不播种四茬,但在内心的秩序里,她还会同情并且关注鹅喉羚的命运。在天地之间,在孤独的荒野,她仍保持着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不分有害还是有益。

在《繁盛》这章里,实际写着人类的繁盛,却是以大地的满目疮痍为代价,人们为了经济价值,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过度地向大地索取,让荒野更加荒凉。“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当自己的命运尚且不知去往何处时,作者的内心还能关心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荒野的命运,她深深地意识到,耕作于此的人在透支荒野的生命,但也深深地认识到,她作为人类的渺小和无力。

“我总是长时间凝注眼下这简陋的住处,门前细细的土路,土路拐弯处的一丛芨芨草……极力地记住所有细节。”因为荒野太大了,荒野上的人都太孤独了,所以他们才能发掘周围每一个东西的有趣之处,并且发散思维,想到和他们有关的与人类相通的道理,一群鸡、一群鸭子、一群兔子、两条狗、一个火炉、一块儿石头、一片沙枣林……似乎李娟在荒野上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能成为她笔下的主角,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有着深邃思想的孤独家在寂静的荒野对自己思想的放逐,因为远离人群,远离舒适,无法消遣,所以才能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观察入微,并自由联想,这是极致的孤独带来的思想盛宴。

李娟的文字是带着灵气的,有一种干净而豁达的气质,整本书读完依旧意犹未尽,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不仅因为那些优美的文字,更有文字传达的细微深处的感悟。生活虽然苦,但是有希望、有改变总是会让人坚持、坚定地走下去。乌伦古河南岸的万亩葵花地是荒凉也是充满希望的,依偎着她生存的人类能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不屈服地为心中的美好生活耕作,作为生活在更优越环境下的我们,更没有理由因为一点挫折、一点不如意就选择躺平、摆烂,美好生活是自己坚定不移奋斗出来的。张静霞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