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我媳妇的老家韩城,素有种花椒的传统。耐旱的花椒树被勤劳的当地农民种植得漫山遍野,而且花椒产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赫赫有名的“大红袍”就是指的原产地是那儿的花椒。那些年,她家在爷爷辈的辛勤开拓下,也种了十几亩花椒树,这在当时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今年夏天尤其热,但是摘花椒都是在夏天。所谓“农时不等人”,对于种花椒树的农户来说,哪怕再热的天都得拎着篮筐下地去摘椒,夏忙也就是摘花椒忙。每到七八月份,正是花椒成熟的时候。但采摘花椒的时间却只有半个来月,要是来不及采摘错过季节的话,花椒熟过了,颗粒从树上掉落在地上,这样的花椒就没法用了。因此,全家老少齐上阵摘花椒成为家庭每年必修课之一。
樱桃好吃树难栽。同样,赫赫有名的“大红袍”也是花椒味美椒难摘。我媳妇她们从小和爷爷一起摘花椒,深知这是一项艰苦的体力活。没有摘过花椒的人不知道,其实要吃到上乘美味的花椒,就必须选准摘花椒的日子:晴朗的天,太阳越大越好。因为刚刚摘下来的“生花椒”必须要在大太阳下曝晒,使其干裂、爆开,而后才可以把里面的黑色颗粒去除,这样才可以收获品相鲜红且味道香浓的上等花椒皮;要是阴雨天,只是阴干的花椒则是色黑味淡,卖不上好价钱。这样的要求就苦了她爷爷这样的摘椒人。摘花椒的日子必须争分夺秒,必须早出晚归。为了赶时间,天刚蒙蒙亮,爷爷便做好了饭菜,大家随便扒拉两口迅速吃完,然后在摘花椒的筐筐里顺便也装上一些馍馍,中午便在花椒地里就着水吃,吃完继续采摘。采摘过花椒的人都知道,花椒树干和叶子上都长满了又长又硬的刺,但摘花椒的人却没有一个带手套的,因为带了手套就不能得心应手地采摘了,劳动效率会降低。大家摘椒时,灵活的双手一手拉枝条,一手不停地穿梭于枝叶中间,摘下红彤彤的花椒。手指、手背不时地被花椒刺刺到,甚至划破,花椒那饱满的汁液渗入划破的伤口中,那怎是“麻”和“疼”能形容的了啊,按现在时髦的话说“那叫一个酸爽”。但到晚上回到家,大家都把当天所摘的花椒过过秤,我媳妇她们一般也就三四十斤,但爷爷总是能摘到五六十斤,是全家最多的,他甚是心满意足。
就这样,我媳妇和爷爷一起摘花椒的日子,过了十几二十年。摘花椒虽说辛苦,但那是爷爷辈对整个家庭的寄托与希望。看着晒满院子的花椒,爷爷欣慰的笑容中充满了自豪。我媳妇自从上大学、工作后,由于很少回家的缘故,渐渐地远离了那片大山和花椒地,但每到夏天摘花椒的时节,她总是会想起和爷爷一起摘花椒的种种细节。因此,我们也经常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山上,特意走进花椒地里“忆苦思甜”。再后来,爷爷身体也每况愈下,我们都建议爷爷不要经营花椒地了,最后花椒地也就让给亲戚打理。现在,每当做菜或是吃饭,花椒和花椒芽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调料或佐料,或许在这些味道中我们能品味到一份乡愁,一种感觉,一种对摘花椒时那熟悉场景的回味。(雷冬华)
编辑: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