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艺生活
席九森随笔:月饼“不好吃”
发布时间:2022-09-12 14:53:38     作者:席九森   浏览量:7092   分享到:

中秋节下班后,许久未联系的好友突然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消息,内容很简单:“祝,中秋快乐。”出于礼貌和好友之间长时间不联系的惊喜,我立即回复了消息,内容更简单:“同乐。”本以为聊天就这样结束了,但没想到,好友随即便将微信视频通话的邀请发了过来。

视频接通,一阵嘘寒问暖过后,好友向我说起了他们单位中秋节发放的月饼,以我对他的了解,接下来他肯定会向我炫耀一番福利待遇,但他却冷不丁的来了一句:“发的月饼不好吃。”随后,我们就以月饼为题,聊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生活的各种场景,整个聊天过程秒变生活回忆录。

0.jpg

小时候,家里日子都过得拮据,一件从“过衣摊”上花三五元买回来的球衣外套,总是能穿到袖口磨出丝线;一到冬天,大白菜腌制的酸菜,总能从立冬吃到来年开春。儿时,就盼着过节,清明节的摊黄儿、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年三十的“八碗”,现在想想,都觉得有些奢侈。

那时候,母亲总会在中秋节快要到来的前几天去镇上赶集,每次母亲走后,我们兄妹三人过一会便到院门口,朝着母亲将要回来的方向望一望。母亲回来后,我们便抢着帮她提篮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篮子里的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放在炕上,花生、红糖、芝麻、瓜子仁、苦杏仁……我们三人默契地对视一眼,齐活,明天保准会有月饼吃。

晚上,母亲忙完因赶集落下的家务后,便会连夜准备做月饼所用的馅料,母亲很节俭,菜籽油总是倒得很少,每次让她多倒点,她便会说:“花生、芝麻、杏仁都是油性的,上火一烤,便会往外渗出油。”我们也不懂,就这样被母亲的话搪塞了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早早起床,去寒窑里拿出自制的土炉子和月饼鏊子,然后烧火、洗鏊子。母亲则在灶台上称好面、热好油,浇了热油的面,香味瞬间就在整个窑洞蔓延开来。我和弟妹也赶紧起床,帮着父母开始做月饼。掐剂子、包馅料我都能做来,唯独擀月饼皮是门“大学问”。

月饼包好后,就是入模子、印花,家里有两个模子,一个是纯铝的,一个桃木的,纯铝的模子里面刻着一个大大的“囍”字,听母亲说,这是她和父亲结婚时,外婆送给她的嫁妆。月饼出模后,母亲便用红色的食用颜料和了水,挨个在月饼的顶部,点上象征吉祥的小红点,便可上鏊子开始烤制了。

鏊子上刷了油,先将月饼烤定型,两面微黄后,便取下来放进土炉内壁进行烤制,每次最多能烤制六个。第一炉月饼出炉后,父亲总会说让他先尝尝今年的月饼味道怎么样,说着便掰开月饼,但说归说,他总会将月饼一分为三,大的给妹妹,稍大一点的给弟弟,小一点的留给我,那时不懂事,总觉得父亲偏心,长大后才懂得父亲用手掰出来的爱是那样的公平,那样的刚刚好。

参加工作后,因为离家较远,很多节日都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难怪他会说,发的月饼“不好吃”。我想,他是想家了;哦,不对,不是他,是我们。(文家坡矿 席九森)

编辑:弯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