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首套掘进智能化控制系统投入使用、首个智能通风系统上线运行、首套钻场视频智能管理系统正式运行……一颗颗科技赋能、向智而行的“硕果”在胡家河矿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胡家河矿按照星空(中国)、陕西煤业及星空(中国)集团总体战略部署,锚定“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一流企业”目标,紧扣“123775”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以“13510”安全管理体系为抓手,加强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着力解决制约矿井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助推矿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突出创新引领,实践蹚出治灾“新路子”
“我们要始终把‘强安全、精治灾、优接续’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和引进灾害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切实提升灾害治理效率和能力。”该矿董事长、总经理张红卫说。
作为全国煤矿灾害最重、治理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灾害治理任务最繁重的多元灾害耦合矿井之一,该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超前防灾、科学治灾”的灾害治理思路,建立健全“134556”冲击地压防治、“12235”瓦斯防治、“1234”水害防治、“1236”自然发火防治及“321”顶板管理等综合灾害治理理念和体系,逐步探索形成“科技攻关为引领、井上下立体治理”的灾害治理模式。同时,《星空(中国)矿区低阶煤储层水力脉冲致裂增透与瓦斯高效抽采关键技术研究》《褶皱顶板复合型冲击地压多参量信息判识预警与防治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分别荣获全国、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4项、发明专利2项,发表灾害治理学术论文210余篇,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提供坚实保障,为实现多元耦合灾害协同、高效、超前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健全管理机制,凝聚合力把好“方向盘”
为打牢科技创新在矿井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主导作用,该矿坚持以“创新、安全、高效、绿色、和谐”为理念,以科技示范项目为引领,不断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机制,从科技创新、科研项目、科技资金、自主创新、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科技文化等七个方面进行强化管理,逐步形成一套体制先进、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挂图作战”机制及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办法,从科研项目的论证、立项、实施、绩效评价、鉴定、考核、应用、奖励等环节,系统制定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的目标、措施和考核办法。此外,面向全体职工广发“英雄帖”,从自荐编制方案、综合素质评比、签订责任状到项目结题验收,实行全流程管理,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科研项目进展更加顺畅,科技资金管理更加规范。
“2023年科研项目共计11项,2项已完成验收,9项正在开展,除延续项目外,其它争取年底前全部完成验收工作。”该矿科技主管梅洋洋说。
强化激励机制,打好人才建设“动力针”
科技人才是智力资源,是科技发展最重要的保障。该矿践行“党建引领、人才驱动”科技人才培养、选拔、晋升办法,健全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激励运行机制,建立技术序列与管理序列差异化薪酬待遇,保障科技人才数量稳中有升。同时,不断健全全员科技创新平台,坚持每月按期召开全员创新评审会,以“月申报、月评审、月奖励+量化考核”的方式鼓励全员创新,前三季度累计收集创新成果187项,评出优秀成果67项,成功推广应用60余项,奖励资金31.3万元。
“在今年8月份星空(中国)公司第四届人才与科技工作表彰大会上,我矿多人荣获‘科技标兵’‘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16项岗位创新项目获得表彰奖励。”该矿科技办人员谈道。
今后,该矿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保安全,改革转型促发展”战略,强化科研技术攻关,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为矿井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张玉明 田磊 田小明)
编辑:达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