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
近年来,孟村矿围绕“煤(岩)零冲击”目标,坚持冲击地压“可预、可防、可治”理念,按照“源头、超前、立体、协同”治理原则,大力实施八项“硬核”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冲击地压防治效果。
优化生产布局,提升源头治理效果。该矿将工作面回采顺序由盘区内顺序开采调整为两个盘区跳采,形成“一井两区、分区跳采”生产布局。将中央大巷DF29断层影响区段、中央大巷延伸段及403盘区的准备巷道均由煤层布置调整为岩层布置,从源头消除冲击隐患。
实施立体监测,提升监测预警精度。该矿组合地面微震、井下微震、地音、煤体应力、支架工作阻力、锚杆(索)载荷应力、巷道围岩收敛变形、顶板离层等监测系统,形成井上下立体联合监测台网,实现多元多参监测。建成冲击地压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由点、局部、单参量监测至区域多场多参量综合预警的转变,克服了单一预警指标缺陷。
开展立体防治,提升卸压解危效果。该矿对上覆高位坚硬顶板采用地面L型水平井分段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弱化,对上覆中位坚硬顶板采用井下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弱化,对低位坚硬顶板采用深孔预裂爆破进行弱化,对煤层采用长钻孔水力压裂、高压水射流割缝、大直径钻孔和煤体爆破等方法进行卸压。通过以上措施,使高、中、低位顶板产生的裂缝在垂向上实现贯穿,将顶板“切割”成相对规则的“块状”结构,形成“人造解放层”。
坚持强支强护,提升防冲抗冲能力。该矿巷道支护采用规格为Φ22mm、长度2500mm的高强度无纵筋锚杆,Φ28.6mm、长度7100mm的高延展率锚索,宽度400mm、厚度15mm的蝶形托盘,宽度280mm、厚度5mm的钢带及Φ6mm的编织金属网护表。在顶板破碎、过断层、高应力区等区域采用超前预注浆、断层面注浆、注浆锚杆索、鸟窝锚索、可缩U36型支架及注浆改性等组合支护技术,建立减冲、抗冲、防冲的分级防控支护体系。
强化风险研判,提升分析预警能力。该矿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成立监测分析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冲击地压风险分析会议,制定针对性防冲安全技术措施。每天召开防冲分析会,共同研判现场防冲安全风险、部署卸压解危措施、调整生产组织安排。
引进新型装备,提升治灾装备水平。该矿引进了PASAT-M便携式微震探测仪,对采掘区域内地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探测,形成应力分布云图,便于实施精准卸压;引进远程操作智能钻机,远程控制钻机的走动、打钻、监控钻机倾角、角度定位等环节工作,提高作业安全系数;引进集高清摄像头于一体的卸压钻机,对卸压施工全过程监控;引进高清钻孔成像仪,对顶板预裂爆破、水力压裂等岩层裂缝拓展效果进行检验。
深化企院合作,提升科技攻关水平。该矿与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签订了为期5年的技术服务协议,共同开展孟村矿井防冲开采规划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陕西省煤层气公司、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合作,共同开展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防治冲击地压技术研究;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开展《深部强冲击矿井覆岩活动规律、周期性预警及精准卸压技术研究》《深井冲击地压巷道长效主动防冲支护研究》项目。
紧跟科技前沿,提升治灾技术水平。该矿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类煤矿动力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深部岩石力学论坛等活动,随时掌握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并积极开展现场实验;主动与科研高校对接大数据发展动态,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寻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机理及规律;开展应力场监测及防冲源头控制技术和井上下应力协同研究,构建矿井应力场分布模型,超前实施区域卸压及局部精准卸压,实现低应力环境开采。(王冰)
编辑:徐超